关于对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提升发展优投入 完善机制促均衡 努力增强服务型政府的民生保障能力
—关于对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全面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各级政府施政的第一追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共才40页,而民生问题就占了整整8页;2008年4月15日十二届省委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全面改善民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政府务必加快从经济增长型向民生服务型转变,始终把民生问题铭记在心里、牢抓在手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现结合我市实际,对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调查与思考。
一、xx市民生工作的主要成效及亮点
近些年来,特别是十六大召开以来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强化了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理念,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作了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百强城市排名中,我市列105位,其中我市的社会发展系统指标排在全国第52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列全国第4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生态建设分别列全国第19位、26位、47位和60位。具体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执政为民、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各级政府在工作中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民本意识不断增强,在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制定时切实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反映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社会安定等方面的民生指标,并细化落实到现实工作中。在政绩考核中,进一步突出了社会保障、群众就业、文化事业、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权重,倒逼各级确立起“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价值取向。各县(市、区)都全面建立了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每年确定一批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项目,集中财力加以建设。同时,全面推广了民情沟通日制度,开展了全国百强城市创建、创全省最安全城市、“五城联创”、“文化三下乡”、“三服务”、“811”环境整治、信访下访约访等系列活动,有效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巩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础。
(二)公共服务、公共投资已经成为财政的最大支出。围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公共财政制度,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切实加大了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公共投资等民生支出。xx市2007年民生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达70.2%,占比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其中市本级占比为68.2%,比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在财政总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达24.5%、科技文化卫生支出占10.74%。(具体情况见pdf文档)
(三)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全省典型。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切实加快公共服务向弱势群体、向农村延伸,既成为改善民生的一大亮点,也在全省创造了典型经验。2003年起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五项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同时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进行了全面的提标扩面,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各项社会保障的参保率在全省均名列前茅。(具体指标见pdf文档,截止2007年底)
在新农村建设上,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着力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垃圾集中处理、农民饮用水、沼气利用、下山出库脱贫、康庄公路等六大工程建设,努力扩大惠及面,真正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年来,各级财政直接投入资金6.68亿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3.87亿元,村级集体投入3.41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具体工作情况见pdf文档)。同时,在全国创新了农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工作机制。截止去年底,全市已累计培训农民54.9万人,其中技能等级培训32.04万人,转移就业23.6万人,去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达50.8%。
(四)好字优先、集聚集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主模式。解决民生问题,发展是根本。近年来,全市各级坚持好字优先、量质并举的方针,坚持走高起点、特色化、跨越式的路子,努力扩大有质量的总量,既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撑,也为群众生活留下了一片绿色环境。近几年来,全面实施了工业五大提升工程、“345”特色农业提升工程和服务业“三中心一枢纽”工程,促进了产业联动、快速、高效发展,全市gdp增幅近五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实现了经济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坚持集约高效发展不松劲,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完成了“811”环境整治阶段性任务,并在全省率先建立和完善了项目决策咨询、评估、验收工作制度,坚决杜绝低效益、高能耗、高排放项目落地,腾出有限容量发展了一批优质项目,切实调整和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多方努力,2007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削减4.5%,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6%。在此基础上,全市开发区入园项目亩均投资额提高15.4%、工业产值和经济效益增幅均列全省第二。
(五)收入水平、幸福指数已经有了明显提升。近年来,各级政府坚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幸福指数作为核心指标,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点来加以突破。强化了“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认识,围绕“创业创新、富民强市”的战略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社会服务业,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业,鼓励群众外出就业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了群众就业率。2007年新增就业岗位2.3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6.9万人。通过比较充分的就业,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提升了群众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具体相关指标见pdf文档)
另外,我市在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和平安建设上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截止2007年底,每百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2.7张、拥有医护人员3.4个,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99%和96.12%,初中升高中比例达94.07%,低保家庭子女免费入学率达100%,农民健康体验率达94.4%;在生态建设上,率先实现了全市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的目标,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二级水平以上,其中一级天数达126天,区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在平安建设上,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8.33%,列全省第一。
二、民生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透析
虽然我市在民生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呼声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总量不大与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并存,民生发展缺乏强力支撑。加快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与前提。但是由于发展起步晚,我市经济总量偏小、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中我市列105位,但经济系统指标仅列191位,2007年gdp仅为全省的2.5%、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省的1.78%,全市还是“养人型”的吃饭财政,客观上难以抽出更多的财力改善民生,民生事业发展的保障与支撑水平难以提高。同时,受产业基础和产业资源所限,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发展不充分,产业配套环境、创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群众本地就业率和全民创业率偏低,难以更好地带动群众发展致富。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仅为全省的79%和73%,收入水平低从根本上制约了民生的改善。
(二)民生投入不足与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并存,民生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由于财力所限,各地民生投入
关于对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2008-08-19 11:29:00发表“调查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05905.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