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三年规划
临泽县农民增收工程行动计划
——劳务经济三年规划
(2008年—2010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创建劳务输出品牌,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中共临泽县委临泽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输转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精神,制定2008―2010年劳务经济发展规划。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劳务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调节”的原则,抓输出、建基地,抓培训、创品牌,抓服务、保权益,逐步形成了“信息搜集、考察宣传、技能培训、组织输出”的发展路子,有力的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据调查,我县农村现实劳动力72654人,其中,可转移农村劳动力2745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7.8%。在全县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劳务输转工作呈现出输转人数逐年增加,劳务基地不断拓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不断完善,组织输转力度进一步加大,劳务品牌初步创建等健康发展势头。但工作中依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技能培训滞后、外出就业稳定性较差、劳务收入不高等问题。全县可转移劳动力中,无技术技能的19900人,占总数的72.5%。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稳定性。同时随着制种市场的饱和,制种产业的发展规模明显减小,农民增收的压力加大。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从而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切实做好技能型劳务输转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壮大劳务经济,建成劳务支柱产业为目标,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最终减少农民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训与就业结合、培训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创建临泽劳务品牌,逐步实现每年在外稳定就业一批。
总体思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巩固西部,开拓沿海,发展境外就业的思路,开拓新的劳务市场,培育劳务输出新机制;整合强化培训资源,狠抓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全力打造“枣乡缝纫”等劳务品牌。力争在三年内建成市场配置劳动力力资源,政府开拓巩固劳务基地,各种社会培训力量培训劳动力,全社会齐抓共管劳务输出的工作格局。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基本原则
1、坚持输出与稳定并重,突出提高劳务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以改善输出结构,提高输出质量为主,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数量型、体力型向质量型、技能型转变,推进劳务输出机制创新,调整劳务输出地域结构、技能结构,促进劳务输出步入“输出人才—引回人才和资金”的和谐发展轨道。
2、坚持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突出抓好培训基地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继续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将技能培训列入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建好基地抓培训,抓好培训促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拥有一技之长、市场需求旺盛的人力资源转变。
3、坚持考察回访,突出巩固东南沿海劳务基地。始终把劳务基地建设作为推介临泽劳务大军,占领外地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举措,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适合本县劳动力技能水平、工资待遇、劳动保护较好的地域转移,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
4、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突出抓好劳务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更加注重劳务输出市场运作机制的形成,鼓励劳务经纪人、劳务带头人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协会等一切有利于促进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共同推动,努力形成多轮驱动的输出机制。
5、坚持创建劳务品牌,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中长期培训。依托县职教中心,围绕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好的工种和专业,抓好农村新生劳动力中长期培训,形成培训输出技能人才,基地聚集技能人才,技能人才成就临泽劳务品牌的良性互动,达到品牌创市场、品牌增效益的目的。
四、目标任务
1、劳务输转质量显著提高。切实把培训后转移作为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的关键,各乡镇以2007年培训目标任务为基数,按每年递增20%的目标完成培训后输转任务,力争到2010年经培训后组织输出的人数达到1万人,实现劳务经济由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多次输出向长期稳定输出转变,劳务收入2008年增加940万元,按输转人次每人增收240元,农民人均增收75元,2009年劳务收入增加1190万元,按输转人次每人增收300元,农民人均增收95元,2010年劳务收入增加1375万元,按输转人次每人增收350元,农民人均增收110元,三年平均增幅保持在8%以上。
2、培训输转取得新突破。新华、鸭暖、沙河、平川劳务培训基地得到明显改善,实训设施得到明显增加,培训人数和质量明显提高。各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要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培训,切实加强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开设农村劳动力训中有兴趣,训后用得上的专业,实现培训与输出的无缝对接。把培训后输转作为劳务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和重要指标,加强考核。 2008年培训农村劳动力6000人,2009年培训7000人,2010年培训8000人,其中:乡镇劳务培训基地2008年培训3000人,2009年培训3800人,2010年培训4700人;县职教中心中长期培训新生劳动力2008年达到500人,2009年700人,2010年800人;县内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每年培训500人;县内各企业每年培训农民工1000人;输送县外各类技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企业每年培训1000人。各培训机构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把培训后的劳动力输送到东南沿海劳务基地实现稳定就业,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把农村新生劳动力培养成产业工人,减少农民2000人。
3、劳务基地更加巩固。东南沿海劳务基地吸纳劳动力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发挥,辅射和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明显提高。2008年全县在东南沿海新建200人以上劳务基地
劳务经济三年规划
本文2007-11-17 10:21:00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96214.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