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民政局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动力
全面推进民政事业跨越式发展
--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民政局和区文明办的具体指导下,我局坚持以邓小平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区文明办关于文明单位创建的相关文件精神、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强化“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核心理念,多方式开展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民政工作水平的提升,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与民政事业发展两促进、双丰收。
一、坚持三个强化,健全活动长效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局高度重视,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局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日常工作,形成“一把手”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系统科室协作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坚持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列入局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局党组每季度研究一次创建工作,做到创建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同计划、同安排、同实施、同考核、同奖惩。单位内部成立督导检查组,定期进行督导和检查,确保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使创建工作真正做到“创”在岗位、“创”在平时。
(二)强化学习提升。在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工作中,我局高度重视职工素质提升。每年制定详细的政治理论及业务培训计划,开展中心组理论学习、专题讲座、上党课、观看教育片及每月不少于两次的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培训等,近三年来,共举办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活动80余次、专题讲座30场次、干部学习培训70余次。在加强政策理论和民政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创建省级文明单位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干部职工参与创建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强化制度建设。为确保创建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我局注重从加强内部管理做起,先后制定了《考勤制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办法》、《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和《车辆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文明单位为契机,在全民政系统推行文明礼貌用语、首问负责制,推行党务政务公开,认真做好来信来访,做好政风行风热线值守,坚持通过政务公开、导办员制度等方式,方便群众办事,着力建设服务型机关。
二、丰富活动载体,增强创建工作活力
我局始终坚持从服务于全区文明创建工作大局入手,狠抓文明创建工作,紧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整治脏、乱、差,加快办公小区建设,增强了干部职工“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的自觉性。在每周五的大扫除活动中,积极广泛开展义务保洁员、义务宣传员、文明劝导员等文明体验活动,积极开展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共建文明片区、五好家庭、文明楼院、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城乡共建等活动,有效推动了文明创建活动良好开展。
(一)巩固“四好班子”创建成果,强化机关建设。坚持以着力提高局党总支党建工作质量作为推动省级文明单位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积极发挥党建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突出凝神聚力,统领创建工作的深入进行。坚持“围绕效能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文明”的原则,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开展了“学习型组织”、“服务型队伍”、“和谐型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以及“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在具体工作中,通过学理论、练技能、记笔记、写心得、谈体会、搞测试等形式,培养了良好学风,全面提升了干部职工素质;通过抓组织、固基础、强管理、建机制、聚力量、提效率等举措,增强了整体实力,树立了团队精神;通过创品牌、活载体、育典型、抓示范、展风采、塑形象等途径,推动了创优争先,提高了服务水平;通过讲团结、顾大局、知荣辱、重诚信、改陋习、树新风等渠道,激发了昂扬斗志,增强了创建活力。去年以来,我局先后为帮扶对象村修建4.5公里通社水泥路争取和协调资金80万元,筹集生产发展资金8万元;为改善社区管委会办公条件全局党员捐款19000余元;在“万名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和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中,全局干部职工通过“一帮一、一帮多”等形式,在助医、助学、助业等方面为困难群众提供帮扶,为民排忧解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积极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弘扬道德新风。自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以来,我局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范例》等相关书籍,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网络评选投票活动,组织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努力提升民政干部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加强职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通过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为干部职工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在提升职工素质、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政策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体职工的素质明显提高。去年3~4月在接受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中,财务科、救助科为了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多名同志不计个人得失和报酬,自愿昼夜加班加点完成工作;在全区近7000多名优抚对象核查中3名优安科工作人员为了方便群众,常常工作至午后,甚至还出现了有一天工作到下午4点才吃中午饭的感人场景,她们克服了人手少、核查对象多、核实困难等客观因素,出色地完成了核查工作;区婚姻登记中心窗口多次被评为文明示范窗口。
(三)以各种活动为抓手,倾力打造文明风景线。通过开展“满意在民政”活动,构建和谐社会,切实加强了党风、行风建设,提高了干部素质,做到了文明服务,礼貌待人,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事有回声,事事公开、公正、透明,为我区民政树立了良好的文明形象。通过实施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组织民政志愿者为联系村缺劳户助耕,开展捐资助学、义务献血、计生帮扶等活动,利用春节、五一节、重阳节等进社区开展慰问演出,形成了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和文明和谐的民政环境。通过开展文化科技服务工程,深化文体、法律、卫生、科技“四进”社区等活动,加强民政政策宣传,把全区民政系统的施政行为置于公共监督的“阳光”之下,营造了廉洁、公正、高效的民政工作机制。利用春节、五一劳动节等节日,召开职工座谈会,关心职工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协作精神。
三、凝聚创建力量,彰显民政文明新风
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按照“以创建统揽民政工作,以项目支撑民政工作,以民生保障夯实民政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一手抓文明创建,一手抓业务建设,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己任,切实落实各项民政政策,大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强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奋力实施创先争优,各项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一)创新思路,“十大”创建活动协同推进。2012年,我局启动实施了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低保规范化示范区、国家4a级婚姻登记机关、省级双拥模范区、省级敬老模范区、省级养老示范社区、省级示范社区和精品社区、国家三级救助管理站、乡镇敬老院全面达到国家星级农村敬老院水平等十大创建活动。创建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这一有力举措,始终将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贯穿于各项创建工作之中,以“树立一流形象、建设一流队伍、明确一流目标、创造一流业绩”为创建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十大”创建协调发展,树立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高效廉洁、无私奉献”的民政形象。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已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省级养老服务示范社区1个,区救助管理站成功创建为全市区县之中唯一1所省级文明救助管理站。创建国家4a级婚姻登记机关工作,目前申报资料已经通过省、市两级民政部门审查,现待国家民政部核查验收。创建国家星级敬老院工作扎实有效,已经市民政局初步验收,三所敬老院达到国家三星级敬老院管理水平,其余敬老院达到国家二星级敬老院管理水平,各敬老院床位使用全部率达到85%以上,高出全市敬老院床位平均使用率30%,9所新建乡镇中心敬老院院办经济平均收入达到180万元以上。创建全国低保规范化示范区、省级双拥模范区、省级敬老模范区等创建活动将于2015年前全面完成创建任务。
(二)惠民济困,诠释为民情怀。
1.健全防灾救灾救助体系,确保社会稳定。加强春旱冬荒汛期灾情防治工作,妥善安排冬春期间受灾群众生活。去年我区相继发生两次特大洪灾,全区直接经济损失约10.35亿元。灾情发生后,我们主动作为,在组织人员做好查灾、核灾、报灾的同时,积极做好临时安置、争取救灾救济资金。通过多方协调,共争取到上级救灾和重建资金1381.5万元。为确保重建工作落到实处,我局成立4个农房重建工作督查组,分片区进行督查,严把重建关口,加强重建资金监管工作,确保了近千户因灾倒塌农房重建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2.强化文明救助,充分把党政爱心传递给困难弱势群体。建立区城街面主动巡查工作机制,新增工作人员2名、投入资金8000多元新购买电瓶车2辆,在区城区街头,城郊结合部等流浪乞讨人员容易出现场所进行昼夜巡查。近几年来,先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精神病人、残疾人等2230人次。
3.倾力打造慈善爱心城,大力推进慈善文化传播。坚持“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坚持开展“慈善一日捐”、“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区慈善会自2007年12月成立以来,共募集各项款物8941万元,累计支出救助款物8773万元,全区有7747人次困难群众得到不同程度的援助。今年“4.20”雅安市芦山区7.0级地震发生后,我局与区慈善会共同向全区发起为灾区捐款倡议,区委书记、区长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纷纷响应,短短16天时间共为地震灾区募集善款近190万元。我局在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带领下,第一时间将第一批190万元募捐款送达雅安市雨城灾区,支援灾区人民恢复重建。最后一笔10.2万元地震赈灾款也在5月20日全部捐赠给雅安市雨城灾区,用于当地抗震救灾工作,保证了捐赠的赈灾款专款专用。
(三)勇于探索,凸显民生福祉。
1.推行城乡统筹和体制创新,社会管理得到切实加强。村(居)民议事代表制度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有效开展,村(居)务公开专栏进一步规范,村(居)民自治逐步走上公开、公平、公正发展方向。城市社区全面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两个社区建成社区市民中心,形成10分钟快捷服务圈。大力推行“一村一社区”主体模式,在经济条件较好、交通较方便、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的村新成立农村社区22个。城乡社区全部实现了“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党建区域化)的建设目标。
2.强化老龄工作和制度建设,养老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充分发动乡镇敬老院组织五保老人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多元化地搞好敬老院生产创收,组织志愿者帮助老人整理内务,陪同老人们聊天,让五保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享受到社会的关爱。在城市以社区市民中心建设为契机,设置日间照料中心,逐年加大为老服务投资,完善服务功能。为拓展高端养老,引进了四川某投资有限公司拟投资20亿元建设休闲养老机构,该项目预计3年建成,目前正进行施工设计,投入使用后将解决近万名老年人养老问题。今年,我们又开始在农村社区探索建立互助养老模式,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全区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区养老为辅”的养老新模式。
3.发挥敬老院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社会。在确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的同时,我局积极探索“确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开展散居五保延伸服务,示范农村社会机构养老,探索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打造农村慈善救助平台,建立农村应急避难场所”等六大功能。各乡镇慈善分会在敬老院以慈善爱心超市为平台,设立慈善捐赠救助站,传播慈善理念,方便辖区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活动,并对辖区困难群众开展救助活动。9所新建的乡镇敬老院均设立了农村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制定了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储备了必要的救灾应急物资,每年定期开展应急避险演练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通过努力,全区9所新建的乡镇中心敬老院全部打造成为了农村精神文明示范窗口。
各位领导,我们深知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文明办和验收组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记“以为民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核心理念,切实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民政基本职责,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13年民政局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本文2013-07-23 10:21:02发表“汇报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41671.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