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猪蓝耳病的防控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2-01-08浏览:2554下载189次收藏
养殖业是人类社会起源最早的生产门类之一。发展养殖业的核心是提高养殖效益,而养殖效益的提高又取决于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养殖者对疫病的防治意识和科学饲养管理水平。
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的养殖业已迅速从副业生产的地位转化为产业化,正在由传统的饲养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现代养殖业既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了和国际接轨,在发展的过程中,畜牧养殖业遇到了不小的瓶颈。困扰养殖业发展的疫病问题更加突出。动牧疫病仍然是阻碍养殖业发展的大敌,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新型、多发的传染病的出现。由于养殖户对疫病的认识不足,一旦发现疫情,却盲目用药,治标不治本,结果使疫病更加复杂,造成了旧疫病尚未根治,新的疫病又不断的传入和发生。发病率高,死亡率增加,混合感染增加,新病防不胜防,病种不断变异,耐药性普遍增加,尤其是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生给广大的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上述问题,本人以多年的实践经验,集众多的知名教授和兽药服务部的指点,谈几点看法。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繁殖及呼吸障碍综合性病。本病是一免疫抑制性疾病。我国90年代发现本病的存在,2000年出现有较大面积发生,至2006年初以来,在大部分省区出现暴发性流行。本病春、秋季多发,盛夏较为严重,全年均可流行,多呈地方性流行,传染速度快。其主要通过空气、饮水、饲料及各种带毒媒介传播,10公里范围内迅速蔓延,初生仔猪和刚断奶猪最易感染,死亡率可达到80%甚至100%。目前流行的猪高热综合症往往不是蓝耳病单一感染,而是两三种病混合感染,常与猪瘟、附红细胞体、链球菌病、流行性感冒等混合感染。其临床表现症状为“三高两快一长”,即体温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发病快、传染性快,病程长(至少十几天后才出现死亡)。母猪一旦感染,约30%以上表现出流产、死胎、不孕等繁殖障碍症状。
猪发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发热(体温高达40~42.5℃)、打堆、便秘(后期为腹泻)、绝食或少食,眼结膜潮红、眼眶发蓝、流泪、尿黄或呈褐色、咳嗽、精神萎顿。大多数患病猪初期可见皮肤、耳朵、肢端、腹部发红。随着病程延长,皮肤发绀(蓝紫色)之后逐渐变蓝,注射抗菌素药或退烧药无效,仅体温暂时下降,但很快反弹并再度上升。个别猪有呕吐、下痢、四肢划水状神经症状。有的猪皮肤黄白、消瘦、被毛无光泽,运动时四肢无力,呼吸困难,气喘迫促、咳嗽、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明显。中、大型猪症状较轻,主要是发热、便秘,最后脱水、消瘦、衰竭、死亡。母猪感染后症状相同,并发生流产、死胎等现象。急性病例病程2~3天后便可引起死亡。
病死猪有哪些剖检病变呢?剖检病死猪,整个内脏器官呈病毒败血型病变症状。死胎及刚出生不久的弱小仔猪眼睑、颌下、颈下水肿。
仔猪及育肥猪全身淋巴结肿胀、出血,弥漫性间质性肺炎,间质增宽,肺部有小点出血或淤血,气管内有泡沫状分泌物,腹腔有大量淡黄色积液,有时有少量的纤维素渗出,呈现胸膜炎病变。肝脏肿大,切面灰白色坏死状,胆汁浓稠,呈土黄色,脾脏肿大,个别有梗死,肾脏出血,个别的心外膜和喉头黏膜有出血点,胃充血、出血或溃疡,有时可见肠道充血或出血,流产母猪两耳肢端或腹部皮肤发蓝。
本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由猪蓝耳病毒感染后,因猪群免疫缺失而继发感染病菌和病毒,如伪狂犬病、猪瘟、链球菌、附红细胞体、巴氏杆菌和弓形体等。另外养殖户的猪蓝耳病疫苗的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同时也存在气温突变、饲养环境恶劣、饲养密度过大、防暑降温不到位而引起的热应激,因长途运输日夜饲料营养不全,管理不良等因素的影响。
鉴于以上种种诱因,导致猪只发病,其危害之大主要表现为:第一、导致母猪流产、死胎、不孕及小猪大量死亡,经济损失巨大。第二、免疫抑制,猪体抵抗力下降,各种疫苗免疫接种效果差或免疫失败,常导致如伪狂犬病、猪瘟、链球菌、附红细胞体、喘气病、猪肺病、猪传染性胸膜炎、流行性感冒和弓形体等混合感染,造成大批死亡。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唯一而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防控。
1.使用全价饲料,营养好,饲养、管理合理,机体抵抗力强是根本。2.消毒是减少传染源的重要措施。3.合理的免疫程序,及时有效的打防疫针,种猪用灭活疫苗,初产母猪配种前免疫两次,间隔2~3周,经产母猪产前免疫1~2次(避开围产期),种公猪需半年接种一次。仔猪及育肥猪可用弱毒活疫苗三周龄初免,初免后一月龄二免,已发病猪群可用弱毒活疫苗紧急接种,可减少死亡,促进康复。4.建议平时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及抗菌药,预防继发病和提高抵抗力。5.严格处理病死猪,杜绝疫源扩散。6.严格按照免疫程序,避免杂乱无章而导致的免疫失败。禁止乱用抗菌素、退烧药物,减少浪费,同时也防止了病情的延误,减少了死亡率。7.切忌诊断错误,措施偏离。
防控措施到位,可减少猪只的发病,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可一旦猪只感染本病毒出现发病,应对症下药。要根据蓝耳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抓住三个关键,即抗病毒、防继发感染和保健,对症用药。
1.抗病毒 目前无抗病毒特效药,一般是使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生剂促进干扰素产生抑制病毒复制,如干扰素转移因子。2.防继发感染和逐渐退烧(不要陡然降温)此病一旦发生,不要恐慌,更不要以为灾难来临,切忌病急乱投医,应该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案,让猪度过10~15天。期间保持镇静,合理规范用药,同时要特别注意:地塞米松类糖皮质激素及退烧药要谨慎使用,否则会加重病情。用药疗程需要保证,不予频换药物;保持环境安静,尽量减少应激刺激;建议合群进行预防性投药7~10天。
总之,动物疫病尤其是本病是严重阻碍养猪业发展的大敌。所以,不能坐以待毙,要随着畜牧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坚持合理的科学管理,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规范、合理的运用预防程序,防患于未然。这样,经济效益才不是空谈,养猪业才能稳扎稳打,迈上新的台阶,更上一层楼。                             太原市小店区北沟兽医站   闫海根

浅谈猪蓝耳病的防控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