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流行的新特点及其防制对策
摘要:猪瘟是一种危害最大的疾病。其流行范围广发病温和,所以必须加强免疫和及时诊断防止此流行。
关键词:猪瘟 新特点 防治对策
在当前猪的各种疾病中,猪瘟是一种危害最大的疾病。猪瘟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流行广泛、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 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猪瘟流行,一些原已宣布消灭了猪瘟的国家又相继发现该病,我国一些地区的猪瘟发病率也呈上升的趋势。根据资料分析和当地区的猪瘟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发现猪瘟流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流行形式
1.流行范围广 流行范围广的重要原因是生猪及猪肉产品的频繁运输和市场交易,以及缺乏有效的运输和市场检疫。大约有50%的猪瘟是由新购入的仔猪发病引起的。
2.散发流行 由过去的大规模暴发变成散发流行,由频繁发生变为周期性、波浪性发生。近几年来由于免疫密度的提高和免疫标识的实行,猪瘟很少大规模暴发,呈散发流行,规模较小,强度较轻,且发病无季节性。
3.发病年龄小 由过去不分年龄变为3月龄以下多发,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多发,而育肥猪和种猪很少发病。
二、发病特点
1.发病温和 非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病变增多,死亡减少,病程延长。种猪的隐性或潜伏感染和初生仔猪的先天感染比较普遍,这种类型的感染往往是猪只外观表现健康,可谓是引起猪瘟流行的最危险的传染源。
2.检测猪瘟阳性率高 种猪的隐性或潜伏感染、仔猪的先天感染增多,导致阳性率高。
三、造成猪瘟频发、免疫失败的原因
1.带毒猪的存在是猪瘟频发的重要隐患
①隐性或潜伏感染。这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感染的一种主要方式。感染母猪由于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一般不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但却不断地向外排毒或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这些母猪往往被忽视而成为最主要的传染源,所产仔猪极易发生感染或产生免疫耐受。当遇到环境条件变化时,如母源抗体水平降低、饲养管理不善、长途运输行等都能激发该病。这是目前一些规模养猪场猪瘟自发传染的主要原因。此外,隐性或潜伏感染还可造成妊娠母猪的带毒综合症,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和弱仔等繁殖障碍类疾病。笔者通过对当地6个自繁自养养猪场的调查,发现3个养猪场仔猪的的发病年龄在10日龄内,其中2个养猪场出现繁殖障碍,产出病猪或仔猪出生后3日内发病。同时还常见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但未见成年猪发病,说明隐性或潜伏感染可能普遍存在。
②胎盘感染和免疫耐受。这是当前仔猪发生猪瘟的一个重要原因。妊娠期间胎儿通过胎盘感染了来自母体的猪瘟病毒而发生先天感染,这些先天感染的胎儿出生后可死于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有的先天感染产生免疫耐受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是对以后的疫苗免疫注射却不产生免疫应答,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可发生猪瘟。另外不发病的感染仔猪也可能向外界排毒而成为传染源。
③混合感染和并发症。由于猪瘟病毒的隐性或潜伏感染,仔猪先天免疫耐受,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低下,造成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伪狂犬病、猪弓形虫病等混合感染,导致病情复杂,症状严重,防治效果不佳,增加了病死率,使经济损失加重。
2.生猪和肉品市场的流通频繁,检疫不严,防疫密度不够是猪瘟传播流行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集体、个人养猪发展迅速,使猪的自由贸易增多,大量生猪频繁调动常可使猪瘟在市场内流传。猪群中新引进的外表健康带毒仔猪常是引起猪瘟的一个主要原因,个别屠宰户为私利所驱动,宰杀和贩卖病猪;养猪场对病猪处理不当,加以执法检疫不严,使病猪肉产品在市场流通,也是造成猪瘟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基层兽医组织涣散,技术手段落后,重治轻了防,防疫密度不够,也易导致猪瘟传播流行。
3.免疫力低下 调查发现,98%以上的猪群均注射过兔化弱毒疫苗,说明养猪业十分重视猪瘟的防疫注射。但兔疫剂量与免疫程度因猪场不同而不同。不过免疫力低下却是普遍存在的情况。免疫猪猪瘟时有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免疫失败”现象。在我们调查的6个猪场中,免疫注射后仍发生猪瘟的有2个,说明免疫注射并没有产生有效的抗病保护。发生免疫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①免疫剂量不足。免疫剂量不足产生的低水平抗体将不能有效清除感染的病毒,从而可能使感染转入持续阶段。目前许多养猪业主已将免疫剂量提高到2~4头份甚至更高。②持续性感染和先天感染均可导致免疫耐受,即免疫反应低下。这可能是免疫力低下最主要的原因。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能发生持续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发生流产,生产死胎、木乃伊或弱仔,这就是所谓的“带毒母猪综合症”。③免疫干扰。主要是体内已有抗体的干扰作用和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干扰作用。④免疫麻痹。使用疫苗的免疫剂量过大,机体的免疫应答就会受到抑制,发生免疫麻痹。超大剂量的活疫苗感染在免疫抑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导致猪发生临床疾病。⑤饲养管理因素。饲料质量差,滥用药物、添加剂,环境卫生条件差,饲养数量规模不科学等都可导致猪体发育不良或机能紊乱,造成机体免疫力差。
4.疫苗的质量问题 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影响免疫效果。猪瘟冻干苗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和保存,稀释后应立即使用,不能存放过久。疫苗注射操作中的失误,如用失真空的疫或超过有效期的疫苗;消毒不严,造成潜伏期的传播等均会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5.其它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 一些其他常见疾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在猪群中的存在,会使猪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到免疫保护力。
四、防制猪瘟流行的对策
1.加强猪瘟的诊断
猪瘟的及时诊断对遏止流行非常重要,延误诊断则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典型猪瘟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诊断,非典型猪瘟由于症状不明显和缺乏特异性特征,通常依靠实验诊断。
2.实验室诊断目前常用的方法
①冰冻组织切片(或触片)的直接荧光抗体实验。此法简便、快速、可靠,作为直接荧光抗体实验的样品应采自病死猪的扁桃体、脾、肾或回肠末端。②病毒分离。③动物接种。④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用作血清抗体的检测与分析。
3.重视免疫检测 免疫检测的重点:(1)净化种猪群。种猪(主要是繁殖母猪)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通过检测种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发现并坚决淘汰感染母猪是有效控制仔猪猪发生猪瘟的最佳途径。(2)仔猪群整体免疫状态检测。对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达不到保护水平的仔猪应及时补种。如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上不去即可疑似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要坚决淘汰。
4.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适当加大免疫剂量 为了获得较高的免疫保护率,各猪场应建立免疫检测制度,通过检测抗体,了解母源抗体降低时间,选定首免日龄,从而制定个性化免疫程序,造当加大免疫剂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母源抗体对免疫注射的干扰。
5.严格把好进出关,及时处理疫情 在引进外源猪之前必须经过检疫,以防止引进猪只造成猪瘟暴发。另外,猪瘟病毒可通过猪肉及其制品进行传播。因此,一旦发现猪瘟疫情应当立即隔离封锁疫区,限制猪的流动和猪肉产品的流通。对感染猪瘟病毒的后备母猪应立即淘汰后捕杀。感染群的全部猪只也应及时销毁。对猪圈及各种用具必须彻底消毒并追踪传染源和可能的接触物。
6.加强饲养管理,重视生态环境
①完规模化养猪场必须建立善的卫生防疫制度,树立“防病重于一切”的观念。场区内的环境、食槽、用具必须定期用百毒杀、1210等消毒,对产房还需用火焰喷射器进行消毒。②加强饲料及排泄物的管理。最好选用配合饲料,以保证营养全价,使机体产生较强的抵抗力。应定期检查饲料是否发霉变质,防止食物中毒。猪的粪尿也应及时清理。③实施封闭管理,分群饲养。猪场周围应当建墙围或护栏,以防其他货车畜禽的进入,还需定期灭鼠、驱除蚊蝇和飞鸟,从而切断外来病原的传播途径。外来车辆禁止进入饲养场,办事人员只允许进接待室,不准进生产区。可根据猪大小分圈饲养,防止因个别猪发病而波及全场。 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畜牧兽医站 高春贵
关键词:猪瘟 新特点 防治对策
在当前猪的各种疾病中,猪瘟是一种危害最大的疾病。猪瘟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流行广泛、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 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猪瘟流行,一些原已宣布消灭了猪瘟的国家又相继发现该病,我国一些地区的猪瘟发病率也呈上升的趋势。根据资料分析和当地区的猪瘟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发现猪瘟流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流行形式
1.流行范围广 流行范围广的重要原因是生猪及猪肉产品的频繁运输和市场交易,以及缺乏有效的运输和市场检疫。大约有50%的猪瘟是由新购入的仔猪发病引起的。
2.散发流行 由过去的大规模暴发变成散发流行,由频繁发生变为周期性、波浪性发生。近几年来由于免疫密度的提高和免疫标识的实行,猪瘟很少大规模暴发,呈散发流行,规模较小,强度较轻,且发病无季节性。
3.发病年龄小 由过去不分年龄变为3月龄以下多发,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多发,而育肥猪和种猪很少发病。
二、发病特点
1.发病温和 非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病变增多,死亡减少,病程延长。种猪的隐性或潜伏感染和初生仔猪的先天感染比较普遍,这种类型的感染往往是猪只外观表现健康,可谓是引起猪瘟流行的最危险的传染源。
2.检测猪瘟阳性率高 种猪的隐性或潜伏感染、仔猪的先天感染增多,导致阳性率高。
三、造成猪瘟频发、免疫失败的原因
1.带毒猪的存在是猪瘟频发的重要隐患
①隐性或潜伏感染。这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感染的一种主要方式。感染母猪由于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一般不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但却不断地向外排毒或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这些母猪往往被忽视而成为最主要的传染源,所产仔猪极易发生感染或产生免疫耐受。当遇到环境条件变化时,如母源抗体水平降低、饲养管理不善、长途运输行等都能激发该病。这是目前一些规模养猪场猪瘟自发传染的主要原因。此外,隐性或潜伏感染还可造成妊娠母猪的带毒综合症,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和弱仔等繁殖障碍类疾病。笔者通过对当地6个自繁自养养猪场的调查,发现3个养猪场仔猪的的发病年龄在10日龄内,其中2个养猪场出现繁殖障碍,产出病猪或仔猪出生后3日内发病。同时还常见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但未见成年猪发病,说明隐性或潜伏感染可能普遍存在。
②胎盘感染和免疫耐受。这是当前仔猪发生猪瘟的一个重要原因。妊娠期间胎儿通过胎盘感染了来自母体的猪瘟病毒而发生先天感染,这些先天感染的胎儿出生后可死于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有的先天感染产生免疫耐受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是对以后的疫苗免疫注射却不产生免疫应答,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可发生猪瘟。另外不发病的感染仔猪也可能向外界排毒而成为传染源。
③混合感染和并发症。由于猪瘟病毒的隐性或潜伏感染,仔猪先天免疫耐受,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低下,造成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伪狂犬病、猪弓形虫病等混合感染,导致病情复杂,症状严重,防治效果不佳,增加了病死率,使经济损失加重。
2.生猪和肉品市场的流通频繁,检疫不严,防疫密度不够是猪瘟传播流行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集体、个人养猪发展迅速,使猪的自由贸易增多,大量生猪频繁调动常可使猪瘟在市场内流传。猪群中新引进的外表健康带毒仔猪常是引起猪瘟的一个主要原因,个别屠宰户为私利所驱动,宰杀和贩卖病猪;养猪场对病猪处理不当,加以执法检疫不严,使病猪肉产品在市场流通,也是造成猪瘟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基层兽医组织涣散,技术手段落后,重治轻了防,防疫密度不够,也易导致猪瘟传播流行。
3.免疫力低下 调查发现,98%以上的猪群均注射过兔化弱毒疫苗,说明养猪业十分重视猪瘟的防疫注射。但兔疫剂量与免疫程度因猪场不同而不同。不过免疫力低下却是普遍存在的情况。免疫猪猪瘟时有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免疫失败”现象。在我们调查的6个猪场中,免疫注射后仍发生猪瘟的有2个,说明免疫注射并没有产生有效的抗病保护。发生免疫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①免疫剂量不足。免疫剂量不足产生的低水平抗体将不能有效清除感染的病毒,从而可能使感染转入持续阶段。目前许多养猪业主已将免疫剂量提高到2~4头份甚至更高。②持续性感染和先天感染均可导致免疫耐受,即免疫反应低下。这可能是免疫力低下最主要的原因。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能发生持续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发生流产,生产死胎、木乃伊或弱仔,这就是所谓的“带毒母猪综合症”。③免疫干扰。主要是体内已有抗体的干扰作用和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干扰作用。④免疫麻痹。使用疫苗的免疫剂量过大,机体的免疫应答就会受到抑制,发生免疫麻痹。超大剂量的活疫苗感染在免疫抑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导致猪发生临床疾病。⑤饲养管理因素。饲料质量差,滥用药物、添加剂,环境卫生条件差,饲养数量规模不科学等都可导致猪体发育不良或机能紊乱,造成机体免疫力差。
4.疫苗的质量问题 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影响免疫效果。猪瘟冻干苗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和保存,稀释后应立即使用,不能存放过久。疫苗注射操作中的失误,如用失真空的疫或超过有效期的疫苗;消毒不严,造成潜伏期的传播等均会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5.其它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 一些其他常见疾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在猪群中的存在,会使猪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到免疫保护力。
四、防制猪瘟流行的对策
1.加强猪瘟的诊断
猪瘟的及时诊断对遏止流行非常重要,延误诊断则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典型猪瘟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诊断,非典型猪瘟由于症状不明显和缺乏特异性特征,通常依靠实验诊断。
2.实验室诊断目前常用的方法
①冰冻组织切片(或触片)的直接荧光抗体实验。此法简便、快速、可靠,作为直接荧光抗体实验的样品应采自病死猪的扁桃体、脾、肾或回肠末端。②病毒分离。③动物接种。④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用作血清抗体的检测与分析。
3.重视免疫检测 免疫检测的重点:(1)净化种猪群。种猪(主要是繁殖母猪)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通过检测种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发现并坚决淘汰感染母猪是有效控制仔猪猪发生猪瘟的最佳途径。(2)仔猪群整体免疫状态检测。对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达不到保护水平的仔猪应及时补种。如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上不去即可疑似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要坚决淘汰。
4.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适当加大免疫剂量 为了获得较高的免疫保护率,各猪场应建立免疫检测制度,通过检测抗体,了解母源抗体降低时间,选定首免日龄,从而制定个性化免疫程序,造当加大免疫剂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母源抗体对免疫注射的干扰。
5.严格把好进出关,及时处理疫情 在引进外源猪之前必须经过检疫,以防止引进猪只造成猪瘟暴发。另外,猪瘟病毒可通过猪肉及其制品进行传播。因此,一旦发现猪瘟疫情应当立即隔离封锁疫区,限制猪的流动和猪肉产品的流通。对感染猪瘟病毒的后备母猪应立即淘汰后捕杀。感染群的全部猪只也应及时销毁。对猪圈及各种用具必须彻底消毒并追踪传染源和可能的接触物。
6.加强饲养管理,重视生态环境
①完规模化养猪场必须建立善的卫生防疫制度,树立“防病重于一切”的观念。场区内的环境、食槽、用具必须定期用百毒杀、1210等消毒,对产房还需用火焰喷射器进行消毒。②加强饲料及排泄物的管理。最好选用配合饲料,以保证营养全价,使机体产生较强的抵抗力。应定期检查饲料是否发霉变质,防止食物中毒。猪的粪尿也应及时清理。③实施封闭管理,分群饲养。猪场周围应当建墙围或护栏,以防其他货车畜禽的进入,还需定期灭鼠、驱除蚊蝇和飞鸟,从而切断外来病原的传播途径。外来车辆禁止进入饲养场,办事人员只允许进接待室,不准进生产区。可根据猪大小分圈饲养,防止因个别猪发病而波及全场。 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畜牧兽医站 高春贵
猪瘟流行的新特点及其防制对策
点击下载
上一篇: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几项重要性能参数及测试下一篇:电力线损管理探究
本文2012-01-08 09:56:49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284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