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级部门帮扶群众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期,市直机关工委对xx市级部门帮扶群众工作进行专门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6年—2009年,市级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三联一带”结对帮扶工作的意见》(绵委办发[2006]57号)、《关于开展“321”联系群众工作的意见》(绵委发[2007]15号)要求和“5·12”特大地震发生的实际,认真落实帮扶群众工作。112个市级部门共帮扶112个村10428户农村贫困户、86个社区774户城镇困难户、88户上访户和因震受灾的84个重灾村、7977户24720名失地群众、2057名遇难(失踪)学生家长、1156名遇难(失踪)干部职工亲属及9万余名受灾群众。各部门发挥政策、组织、人才、资金等优势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市级部门共落实各项帮扶资金1585万元,援助各类物资价值1800余万元,创造条件帮助农村、社区、困难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脱贫致富,帮助受灾群众稳定思想、减轻痛苦、返乡自救、重建农房,有力地促进了xx的科学重建科学发展。
二、主要做法
1、以帮助群众增加收入为根本,着力帮扶联系点发展生产
因地制宜,帮助制定产业规划。各部门开展实地调研,根据当地群众的种养传统,结合市场需求,将群众愿望与专家意见有效结合,帮助联系村选准发展路子,明确发展方向,按照农业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商品化,商品经济品牌化的思路引导联系村的干部和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优质产品。抓住龙头,帮助建立产业协会。通过“支部+协会”、“大户带农户”、“企业带农户”等模式,建立农村专业产业协会198个,吸纳会员4300余人。各种协会的成立和运作有效地组织了生产、培训了农民、降低了风险、扩大了规模、提高了效益。培育特色,引导“一村一品”。大力引导群众养殖生猪、小家禽,发展优质粮油、水产、蔬菜、果树、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新建种植和养殖基地422个,逐步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和规模。开发项目,帮助拓展致富渠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村社干部、党员、群众骨干外出参观学习3600余人次,邀请外地致富能手、农技人员进村现场辅导,开发致富项目417个,提供致富信息3225条,帮助引进233个新品种,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91个、养殖业45个。开展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在农村、社区举办各类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培训讲座629期,向群众传授实用技术622项,培训12500余人次,劳务输出7540余人次,为社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70余人次。市政府办党员干部帮助村建立200亩核桃基地,解决优质核桃种苗款5万元;将210亩密植桑园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范畴;支持该村3户生猪养殖大户和1户养鸽大户发展,将其列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项目。市纪委党员干部帮助发展大棚蔬菜30亩,发展特色养殖1700头,建中药材基地480亩;组织17户帮扶对象到涪城区参观新农村建设;请农技专家对种养殖大户进行技术培训。市直机关工委党员干部帮助联系村建立蚕桑协会、蔬菜协会,发展会员73户,有力的促进了农民增收;投入1万余元为联系户购买鹅苗900只,请专家深入养殖地指导群众科学养鹅,带动农户发展养殖业。市民航管理局党员干部筹资5万元购买魔芋种18.57吨,支持群众栽种魔芋74.28亩。市民政局党员干部筹资12万元支持发展养殖业,新建兔圈300余间,购兔种300只。
2、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着力帮扶农村、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道路,完善农村交通网。各部门积极为联系村争取村道建设立项,帮助协调资金3765.7万元,修建和改造乡、村公路253条722.1公里。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确保农业增产增收。充分利用红层打井、土地整理等项目帮助联系村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修建电灌站、人畜饮水池、沼气池、塘、埝等9265口(座),修整水渠、水沟等163条298.6公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夯实了基础。建设生活设施,改善村(居)民生活条件。各部门筹集资金60万元,帮助联系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修建完善广播站165个;利用国家改厨、改厕、改圈项目的资金补助,帮助村民建设节能灶、沼气池、垃圾集中堆放点等生活设施;帮助社区群众翻刷房屋,增添生活用品,改善居住条件。市人大办党员干部帮助争取“金土地项目”资金400万元、沟渠硬化资金10.5万元、道路维修资金17万元。市政协办党员干部协调资金30万元建水泥路1.5公里、碎石路1.5公里。市委组织部党员干部争取到项目和18万元资金,帮助修建村油路3.5公里、碎石路20公里,使80%社通了公路。市中级人民法院党员干部筹资35万元,修建水泥路2公里、整治碎石路4公里。市财政局党员干部筹资6万元维修电灌站1个,解决200人的生产生活用水,修复水渠400米。
3、以帮助解决群众具体困难为切入点,着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
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各部门先后980余次组织干部职工捐款捐物、送温暖献爱心,筹措331.6万元资金和价值494万元的物资,开展慰问活动6080余次,慰问群众86120余人次。各部门还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帮扶群众就医、就业和子女就学等具体问题,帮助解决就医1030余人次,资助医疗费29万余元,就业829人次,资助学生1060人,资助学费195万元。帮助上访户化解矛盾。深入88户上访群众家中,了解情况,通过召开协调会、实地调研、组织调查等方式核实情况,宣传政策。帮助或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了75户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维护了群众利益。市委办党员干部为26户贫困户送去慰问金0.78万元。市总工会党员干部为困难群众送慰问金1.98万元,送1.32万元的食品、棉被等物资。市公积金中心党员干部送帐篷1顶,为30户困难户送价值4500元的猪肉和菜油,为30户帮扶户和29户房屋受损户送鸭苗各40只,为2位因震受伤村民送慰问金各300元。市教育局党员干部捐资4万元帮助80户贫困户发展生产;捐资3万元慰问80贫困户,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0多人;为学生送生活用品2000余元。
4、以培育文明新风为着眼点,着力推进联系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组织政策、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下乡、进社区活动2060余次,及时向群众宣讲党的政策,通过科技大蓬车、科技图书图片展示、科技咨询、专家入户等形式向群众传授现代农业种养殖技术;通过专业文艺团队进村(社区)、文化联谊、送新风、送春联等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通过案例剖析、治安宣传、法律知识普及等引导群众遵纪守法;通过专家下乡、送药到户、减免医疗费用、发放优惠医疗卡等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帮助村、社区建宣传栏374个,组织群众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家庭和谐、邻里和谐、乡村文明。开展计生三结合宣传,引导群众优生优育。帮助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干部职工深入联系村、社区宣传落实省委、市委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帮助村、社区清理卫生死角,引导群众养成卫生习惯,爱护环境。106个市级部门3500余名干部职工深入社区、街道,和群众一起开展城市公共区域卫生集中宣传、集中治理行动;开展清洁农村、清洁社区、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等宣传和实践活动,引导环境综合治理在农村、社区的开展。修建活动场所。各部门为村、社区筹集健身运动器材、文化活动器材762台(套),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捐赠桌椅427套、电脑309台、电视173台、党员远程教育设备191套,投入资金366万元修建农村、社区书屋301间。市文化局党员干部组织“文化大篷车”深入重灾区和受灾群众安置点慰问演出110多场,联络协调文化部、全国文联
关于市级部门帮扶群众工作的调研报告
本文2010-08-17 10:55:06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1484.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