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
(国电谏壁电厂,江苏 镇江 210006)
摘 要:本文从我国能源发展绿色走向的战略高度出发,分析了加快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步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太阳能;能源结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k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7)08—005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必将呈现出同步增长的势头。我国能源发展的进程表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对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然要求
聶能源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表明,只有尽快加速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步伐,才能够把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就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可以肯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源、空气和周边环境的质量必将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笔者认为,科学、文明、美好的生态环境对人们体质、素质和情操的养成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就我国当前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科技手段而言,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途径以加速生态环境优化的条件是具备的。
目前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能源的消费总量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的增长肯定会对能源的需求呈现强烈的依赖关系。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由2001年13.5亿t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亿t标准煤,增长了64.4%。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煤烟型污染成为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的67%、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都来自煤炭燃烧。煤电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的1/5城市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世界银行1995年对中国大气和水污染的损失估算为54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7.7%。国家首次发布的2004年绿色gdp表明,当年我国因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损失高达5 118亿,相当于当年gdp的3.05%。
目前我国的煤炭产量约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1/3,2004年我国消费的19.6亿t煤炭中的50%是用于燃煤发电,其发电量占当年发电总量的82.6%。在火力发电中用石油发电的污染要小得多,然而我国的石油探明储量仅为23亿t,储产比为13.4年。随着近些年来耗油量持续上升,2004年我国的耗油量已经占到全球耗油量的8.3%,特别是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影响,致使能源消耗的增速连续几年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一般而言,gdp增长8%,需要能耗增长5%,而我国2002年的能耗增长达14.5%,2003年的能耗增长为13.5%。高耗能使我国生态环境的治理形势更为严峻。再从我国的电源构成分析,2004年以煤电为主的火力发电占826%,水电占15%,核电占2.3%。正因为燃煤发电已经成为我国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量持续上升的主要因素,因而优化电源结构,大幅提升清洁能源的比重,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建设资源节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2 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可行性
太阳能就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据测算,太阳每秒照于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万t煤。可以说,太阳能就是人类“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我国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日照时数时在2 200小时以上的地区占国土面积2/3以上。遍布全国的700多个气象台站长期观察积累的数据显示,我国各地的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约为5.86×103mj/m2。我国光照资源丰富的荒漠面积约108万km2,按1km2可安装100mw光伏列阵计算,每年就可发1.5亿度电。如果能够将1%的荒漠面积进行开发,就可以发出相当于2003年的全国用电量。很显然,如果能够持续加大对已见成效的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投入,对于我国乃至国际上普遍关注的能源问题和生态环境,必将有着至关重大的现实意义。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不断探索,当今的太阳能技术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光伏材料转换
摘 要:本文从我国能源发展绿色走向的战略高度出发,分析了加快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步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太阳能;能源结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k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7)08—005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必将呈现出同步增长的势头。我国能源发展的进程表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对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然要求
聶能源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表明,只有尽快加速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步伐,才能够把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就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可以肯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源、空气和周边环境的质量必将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笔者认为,科学、文明、美好的生态环境对人们体质、素质和情操的养成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就我国当前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科技手段而言,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途径以加速生态环境优化的条件是具备的。
目前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能源的消费总量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的增长肯定会对能源的需求呈现强烈的依赖关系。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由2001年13.5亿t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亿t标准煤,增长了64.4%。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煤烟型污染成为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的67%、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都来自煤炭燃烧。煤电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的1/5城市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世界银行1995年对中国大气和水污染的损失估算为54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7.7%。国家首次发布的2004年绿色gdp表明,当年我国因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损失高达5 118亿,相当于当年gdp的3.05%。
目前我国的煤炭产量约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1/3,2004年我国消费的19.6亿t煤炭中的50%是用于燃煤发电,其发电量占当年发电总量的82.6%。在火力发电中用石油发电的污染要小得多,然而我国的石油探明储量仅为23亿t,储产比为13.4年。随着近些年来耗油量持续上升,2004年我国的耗油量已经占到全球耗油量的8.3%,特别是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影响,致使能源消耗的增速连续几年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一般而言,gdp增长8%,需要能耗增长5%,而我国2002年的能耗增长达14.5%,2003年的能耗增长为13.5%。高耗能使我国生态环境的治理形势更为严峻。再从我国的电源构成分析,2004年以煤电为主的火力发电占826%,水电占15%,核电占2.3%。正因为燃煤发电已经成为我国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量持续上升的主要因素,因而优化电源结构,大幅提升清洁能源的比重,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建设资源节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2 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可行性
太阳能就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据测算,太阳每秒照于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万t煤。可以说,太阳能就是人类“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我国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日照时数时在2 200小时以上的地区占国土面积2/3以上。遍布全国的700多个气象台站长期观察积累的数据显示,我国各地的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约为5.86×103mj/m2。我国光照资源丰富的荒漠面积约108万km2,按1km2可安装100mw光伏列阵计算,每年就可发1.5亿度电。如果能够将1%的荒漠面积进行开发,就可以发出相当于2003年的全国用电量。很显然,如果能够持续加大对已见成效的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投入,对于我国乃至国际上普遍关注的能源问题和生态环境,必将有着至关重大的现实意义。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不断探索,当今的太阳能技术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光伏材料转换
论我国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4-27 16:00:45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6048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