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与东部自主创新发展优势产业之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政厅,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提高中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全国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比较分析了中西部存在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西部;东部;自主创新;优势产业;比较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7)08—0002—04
目前,我国将面临着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创新模式转换的多重矛盾,尤其对于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中西部地区来说,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健康、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加繁重。加快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全国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中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发达国家都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晴雨表。美国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法则浓缩成一句话:“或有专利,或被淘汰(patent or perish)”。
1 中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概况
中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横向比较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2003年,中部六省科技经费支出为460亿元,占全国的14.7%,研究开发(r﹠d)经费支出为184亿元,占全国r﹠d经费支出的12.0%,两项比重都远远低于其生产总值占全国22.5%的比重。同时,中部地区的科技产出较低,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严重不足却是致命性的。2003年,中部六省平均每省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4 134件、2 172件,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1.0%和45.0%。又如,2000年河南省的专利申请量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四川、湖北、湖南的18%、46.5%、38.1%、84.9%、109.5%、92.7%;但到了2004年,这组数据变成了12.1%、26.8%、34.4%、87.0%、79.4%、82.1%。从2005上半年我国内地各省区的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来看,中西部地区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巨大,并且沿海发达地区的创新活力(增速加快)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增速减慢)。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依托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一些产业已经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1 能源建设
通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大型煤炭基地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初步形成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等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水电基地,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等煤电基地。2004年西部地区主要能源产量及在全国所占比重,(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煤炭51 866万t,占32.7%;原油4 071万t,占23.3%;发电量5 099亿kw•h,占23.9%。
1.2 原材料工业
甘肃、云南的铅锌、四川的钒钛、内蒙古的稀土等得到较快发展。青海100万t钾肥工程建成投产,成为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贵州和云南磷肥企业通过改造,使我国高浓度磷肥自
给率提高到50%以上。
1.3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新疆的优质棉和果蔬、内蒙古的乳业和羊绒制品、云南的烟草、广西的制糖等已逐步成为优势产业。
1.4 旅游业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各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和探险旅游,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香格里拉、青藏雪域高原等跨区域旅游线路已经形成。九寨沟、喀纳斯、黄果树、兵马俑、桂林山水、草原风光等一批旅游景点已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 此外,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也渐成气候。
2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自主创新发展优势产业之比较及典型个案分析
2.1 东部地区以江苏省通州市为例的分析
近年来,江苏省通州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彰显特色、形成支柱、提升水平、扩大规模”的发展之路,使国家火炬计划通州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产值超过60亿元,成为通州市富有创新和特色的亮点工作,并有力地推动了科技长入经济的进程,加快了该市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2005年,基地内企业共开发生产了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2个、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新增国家级火炬计划6个,承担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个、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个,预计年新增销售20亿元,利税3亿元。该市形成了以铝电解电容器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以电容铝箔为代表的新型金属电子功能材料和以电子高档封装材料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化学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品群。江苏中联科技集团和南通江海电容器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已分别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电极箔和铝电解电容器生产经营企业之一。
产业基地的迅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了电子元器件的本地配套能力和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通州市在工作中坚持4个“强化”,保障了产业基地的健康持续发展。
2.1.1 强化政策引导,创造产业基地建设良好环境。为营造加快产业基地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2006年通州市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形成了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把构建产业基地研发平台、科技孵化平台、科技合作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作为下一步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的重点。为优化投资环境,通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激励措施。一是鼓励专利申请,对申请国外pct及国家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并获得受理的给予分别补助;二是鼓励专利实施,对重大专利产业化项目,市科技三项费用优先给予资助。
2.1.2 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实力。该市在推进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一是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按研发人员、经费、任务、技术依托单位和激励措施“五落实”要求,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构建技术创新机制,并在基地三大高新技术产品集群中择优扶持10家研发机构,在经费、科技计划等方面给予重点资助,有规划地建设各具特色的为行业服务的工程技术中心;二是构筑官产学研的联合创新机制,由政府主管部门、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一种新型合作模式,使产学研合作由自发、分散和无序运作向紧密和有序运作转变。
2.1.3 强化科技招商,促进产业基地快速发展。一方面发挥南通江海电容器有限公司、江苏中联科技集团、江苏综艺集团、江苏东源集团等产业基地骨干大企业的带动促进作用,不断提高现有产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在充分考虑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坚持科学选资,理性招商,明确以产业带动力强的高科技项目为招商重点,积极引进、开发、生产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链中的高端和终端产品,加快发展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整机项目。通过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和终端产品的生产,带动电子电器产业的快速发展,努力实现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二次创业”。
2.1.4 强化服务优先,构建产业基地发展绿色通道。一是加强领导,深入调研。专门成立了国家火炬计划通州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领导小组,明确市科技局是基地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做好基地建设、成果转化、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工作
摘 要:提高中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全国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比较分析了中西部存在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西部;东部;自主创新;优势产业;比较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7)08—0002—04
目前,我国将面临着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创新模式转换的多重矛盾,尤其对于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中西部地区来说,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健康、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加繁重。加快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全国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中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发达国家都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晴雨表。美国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法则浓缩成一句话:“或有专利,或被淘汰(patent or perish)”。
1 中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概况
中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横向比较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2003年,中部六省科技经费支出为460亿元,占全国的14.7%,研究开发(r﹠d)经费支出为184亿元,占全国r﹠d经费支出的12.0%,两项比重都远远低于其生产总值占全国22.5%的比重。同时,中部地区的科技产出较低,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严重不足却是致命性的。2003年,中部六省平均每省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4 134件、2 172件,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1.0%和45.0%。又如,2000年河南省的专利申请量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四川、湖北、湖南的18%、46.5%、38.1%、84.9%、109.5%、92.7%;但到了2004年,这组数据变成了12.1%、26.8%、34.4%、87.0%、79.4%、82.1%。从2005上半年我国内地各省区的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来看,中西部地区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巨大,并且沿海发达地区的创新活力(增速加快)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增速减慢)。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依托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一些产业已经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1 能源建设
通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大型煤炭基地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初步形成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等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水电基地,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等煤电基地。2004年西部地区主要能源产量及在全国所占比重,(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煤炭51 866万t,占32.7%;原油4 071万t,占23.3%;发电量5 099亿kw•h,占23.9%。
1.2 原材料工业
甘肃、云南的铅锌、四川的钒钛、内蒙古的稀土等得到较快发展。青海100万t钾肥工程建成投产,成为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贵州和云南磷肥企业通过改造,使我国高浓度磷肥自
给率提高到50%以上。
1.3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新疆的优质棉和果蔬、内蒙古的乳业和羊绒制品、云南的烟草、广西的制糖等已逐步成为优势产业。
1.4 旅游业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各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和探险旅游,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香格里拉、青藏雪域高原等跨区域旅游线路已经形成。九寨沟、喀纳斯、黄果树、兵马俑、桂林山水、草原风光等一批旅游景点已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 此外,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也渐成气候。
2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自主创新发展优势产业之比较及典型个案分析
2.1 东部地区以江苏省通州市为例的分析
近年来,江苏省通州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彰显特色、形成支柱、提升水平、扩大规模”的发展之路,使国家火炬计划通州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产值超过60亿元,成为通州市富有创新和特色的亮点工作,并有力地推动了科技长入经济的进程,加快了该市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2005年,基地内企业共开发生产了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2个、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新增国家级火炬计划6个,承担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个、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个,预计年新增销售20亿元,利税3亿元。该市形成了以铝电解电容器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以电容铝箔为代表的新型金属电子功能材料和以电子高档封装材料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化学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品群。江苏中联科技集团和南通江海电容器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已分别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电极箔和铝电解电容器生产经营企业之一。
产业基地的迅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了电子元器件的本地配套能力和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通州市在工作中坚持4个“强化”,保障了产业基地的健康持续发展。
2.1.1 强化政策引导,创造产业基地建设良好环境。为营造加快产业基地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2006年通州市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形成了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把构建产业基地研发平台、科技孵化平台、科技合作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作为下一步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的重点。为优化投资环境,通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激励措施。一是鼓励专利申请,对申请国外pct及国家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并获得受理的给予分别补助;二是鼓励专利实施,对重大专利产业化项目,市科技三项费用优先给予资助。
2.1.2 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实力。该市在推进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一是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按研发人员、经费、任务、技术依托单位和激励措施“五落实”要求,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构建技术创新机制,并在基地三大高新技术产品集群中择优扶持10家研发机构,在经费、科技计划等方面给予重点资助,有规划地建设各具特色的为行业服务的工程技术中心;二是构筑官产学研的联合创新机制,由政府主管部门、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一种新型合作模式,使产学研合作由自发、分散和无序运作向紧密和有序运作转变。
2.1.3 强化科技招商,促进产业基地快速发展。一方面发挥南通江海电容器有限公司、江苏中联科技集团、江苏综艺集团、江苏东源集团等产业基地骨干大企业的带动促进作用,不断提高现有产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在充分考虑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坚持科学选资,理性招商,明确以产业带动力强的高科技项目为招商重点,积极引进、开发、生产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链中的高端和终端产品,加快发展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整机项目。通过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和终端产品的生产,带动电子电器产业的快速发展,努力实现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二次创业”。
2.1.4 强化服务优先,构建产业基地发展绿色通道。一是加强领导,深入调研。专门成立了国家火炬计划通州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领导小组,明确市科技局是基地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做好基地建设、成果转化、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工作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自主创新发展优势产业之比较分析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4-27 15:58:53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6042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