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环境报》:与环境相协调 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632下载198次收藏
  编者按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和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共同主办,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和法国威立雅环境研究所承办的“贸易、城市化与环境”国际研讨会10月28~30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研讨会通过专题报告、圆桌论坛、小组讨论等形式,对“贸易与环境”、“城市化与环境”及“亚欧之间贸易及城市化合作”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国内外众多专家在各环节做了主题演讲或发言。本报今日特摘录他们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城市应该如何发展?

借鉴先进经验调整发展模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仇保兴

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划定了几条比较刚性的线,涉及生态保护用地和基本农田;要坚持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绝对防止美国式郊区化的出现;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使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水平不断提升。这样就从宏观上把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拉动力均衡掉了,同时使农村能够生产足够的农产品和粮食;推行两个跨越式的建筑节能目标和模式。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如果推行绿色建筑,强制性地推出一些建筑节能标准,那么能耗就能维持在7.5亿吨标准煤;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和分配式能源计划;大幅度增加对城市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健全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3年来共投资800多亿元人民币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编制和落实区域规划和城镇群的发展规划,实现资源共享,生态环境共保,二氧化碳共同减排和共同治理污染。

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来看,与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一样,我们不仅要保持经济的繁荣和充分就业,同时要注意到发展的低碳化,人们生活习惯的形成,绿色技术的实施等,更要关注未来的发展,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所以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充分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与教训,调整城市发展模式,改变城市规划体系,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从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低碳生态城市这些看得见、抓得住、干得起来、能够出成果的方面着手,探索一个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的生态模式。

立足本国国情建立特色体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董锁成

众所周知,中国的人均资源非常有限。如果我们想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善生态环境,尤其现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污染十分严重。所以,中央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转变到实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制定地区工业政策的时候,必须把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因素考虑进去,要提高能效,节能减排。

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从今年年初就开始实施这一法律,这对于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这也向世界发出了一个信号,中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会有重要进展。中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也十分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号召尽量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排放。今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的讲话中,也特别谈到了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体系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实行的,但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不能仿效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循环经济体系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清洁生产;二是产业循环,建立生态工业第三产业;三是通过市场网络实现整个区域的循环。这是一个循环的社会,我们必须节省能源、节省资源。

与环境相协调提升发展水平

◆四川大学副校长 陈爱民

城市化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城市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利用提出了严峻挑战。据估算,到2030年全球的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将达到60%。如果人类仍然不改变目前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活方式,届时地球的生态环境将很难承受城市的扩张。城市化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要求世界各国在全球性的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改进城市的管理模式,促使城市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发生改变。事实上,世界各地都在努力寻找低排放、高效能的新能源。另一方面,环境对于城市化进程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世界里,一个城市在环境方面的表现可能成为这个城市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环境的改善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公益性价值,也就是说,适宜的环境因素可以吸引更多的居民,从而加快人口在城市中的聚集。优质的环境也有利于更多的投资,从而增加城市的经济增长潜力。

中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正在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这必将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的平均增长率是2.98%,大大高于世界0.84%的平均增长率。然而,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会产生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所以,我们面临着城市化是否可持续这样一个问题。同时,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从某个角度来说,也引发了大城市对小城市,城市对农村,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剥夺,造成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严重不均衡。所以,如何选择一条与我国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如何使人们能够公平地享有人类发展水平的提升,是我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建立合作机制协调区域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际部主任 黄鹭新

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只有坚持环境合作与发展合作的有机结合,使环境领域的合作渗透和融合到其他各领域的合作之中,才能保证环境领域合作的有效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目前要推动建设多维度、多层次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以及协调机制,形成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各行业和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公众在内的各种双边、多边的对话机制和合作网络机制,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包括城市政策和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以前在其他各领域有过很多尝试,但是在环境领域与发展领域相结合的领域里面,综合性地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平台还需要做很多努力。以前我们的合作更多的是在各级政府之间,我认为在这个基础之上,应增进、加强和扩大这种合作,首先它的规模和尺度、纬度、层次都要有一个扩展。

大家都知道,城市是人类的聚集地,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孕育发生、发展和传播地。城市也必将是人类生态文明的孕育、发生、发展和传播地。要实现人类的生态现代化,走向生态文明,城市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城市层面的合作是环境领域合作的前沿和关键。城市在环境领域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很多的措施,如开展城市间、城市与国际组织间的双边和多边交流,举办各种与环境问题有关的论坛和研讨会,以及设立开展具体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鼓励在城市里面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研究和相互合作中去,促进城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如节水、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等。还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城市间环境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加强定期交流,协调区域发展,改善区域环境。

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理性认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顾朝林

经济发展了以后是不是一定要城市化?是不是一定要通过城市化来带动经济?这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我国从秦汉一直到现在,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都是农业大国。我们现在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大家都开始利用工业化来推动城市化。而西方国家已经开始走上了后工业化的进程,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我们是不是要回顾一下中国的历史,或者是近30年来走过的道路,思考我们是不是一定要走这样一条路。因为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是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环境报》:与环境相协调 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