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研策略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09-12-14浏览:3024下载166次收藏
县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水质不达标、用水不方便、水源保证率低三种类型。本文通过分析**县饮水安全存在问题基础上,从饮水安全规划、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资金筹措、水源保护和监测等五个方面提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典型经验。
关键词:饮水安全,**县
1饮水安全现状分析
**县位于**省中部,楚雄州南部,哀牢山脉以东,金沙江与红河水系分水岭南侧,总面积4045平方公里,全县辖五镇三乡,84个村(居)民委员会,154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62万人,总户数4.1856万户,其中农村户3.5867万户,农业人口13.99万人,占总人口的89.56%。农村饮水和改水工作在上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经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全县的农村饮水工作成效显著。根据饮水安全评价指标,造成我县农村饮水不安全的原因主要是水质不达标、用水不方便、水源保证率低三种类型。
2008年底,全县农村总人口13.9871万人,原规划内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10.7657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76.97%,饮水不安全人口3.2214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23.03%,规划外新增不安全人1.4589万人,合计饮水不安全人口4.6803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33.46%,由于受山区村落分散和人口不集中影响,我县农村供水方式多为单村分散式供水,采用简易的沙石进行过滤,无消毒、净化等设施。
**县农村饮水及改水工作在上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经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成效显著。通过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到2008年底我县已有2.7775万人饮水困难得到解决,对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由于我县农村人口大部分分布在生活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的山区、半山区,干旱缺水,贫困面大,饮水困难及饮水安全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部分地区因饮用水水质差或被污染,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农村饮水安全所面临的问题较为突出,形势不容乐观。按照《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县1483个自然村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作详实调查评估,根据《**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评估结果表明:造成我县农村饮水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水质不达标,共计3.6802万人,占全县饮水不安全人口的61.35%。其中:未经处理的Ⅳ类水及超Ⅳ类地表水1.5580万人,占农村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25.97%,细菌学超标严重未经处理地表水2.1222万人,占农村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35.38%;其次是水源保证率不达标问题, 水源保证率不达标0.8991万人,占农村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14.99%;再次是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问题,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1.4196万人,占农村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23.66%。
1.1饮水水质超标问题
(1)因自然条件引起的水质不达标
**县境内地形条件极为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山高、坡陡、箐深、地表覆盖不均匀,一到雨季洪水较多,水质混浊。
(2)因人类活动污染造成的水质不达标
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山区地势关系,农药化肥的加剧使用,人们生活中的不良卫生习惯,致使下游水源严重受到污染。
a、饮用未经处理的Ⅳ类及超Ⅳ类地表水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生产和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工农业产值的不断增长,污染水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的危害也不断加剧。我县共有5镇3乡84个村(居)委会,1.5580万人,0.5754万头大牲畜直接取用未经处理的江河水、水库水、坑塘水、沟渠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源,占农村总人口11.14%。饮用山泉水的农村和集镇,绝大部分的饮用水源水质都能达国家饮用水标准Ⅰ、Ⅱ类水质,但供水工程的水量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和取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情况又各不相同,沙甸河支流河尾河段枯季饮用经河边沙石过滤已严重超过Ⅴ类水的水质标准。
b、饮用细菌超标严重,未经处理地表水
饮用污染水的农村人口在全县的一部分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较为分散,共有2.1222万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直接引用未经处理的河水和库塘水,导致水质化验结果为细菌学严重超标,城镇人事活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农药、化肥施用增加,工业“三废”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不当对当地附近和下游水质造成污染,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普遍超标,有害物质严重超标,饮用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下游靠水库、河流、沟渠、深井等水利设施取用生活用水的农村,因水源污染严重,水质标准逐年降低,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常发生一些传染性疾病。
在山区、半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因受社会历史、生活习俗、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些彝族、傈僳族、苗族聚居的地方,人畜共院、没有厕所,这些地区也正是严重缺水的地方,村民只能靠集蓄雨水饮用,蓄水池(窖)极易受人畜粪便的污染;因此,尽快解决缺水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改善水质,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1.2水源保证率、生活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
造成我县水源保证率、生活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的因原:一是我县辖区内地表崎岖、群山连绵,山川峡谷纵横,高差悬殊大,立体气候明显。全年降雨量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二是境内水资源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地表水与降雨密切相关,地下水主要是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强风化泥岩、砂岩构成地下水含水层,水的类型主要是孔隙水和裂隙水,可开采利用率低;三是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开发不平衡。四是居住分散,经济发展不平衡,筹资能力有限;五是水资源虽然充足,但时空分布不均,加之经常发生灌溉用水与饮用水的矛盾,造成部份群众旱季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等缺水现象;六是由于自然、历史、经济和社会的原因大部份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
按照《**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及“十一五”规划技术大纲》提出的新标准,我县还有0.8991万农村人口属于水源保证率不达标,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14.99%。这部分人口在我县8个乡镇的农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农村饮水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建设时标准低,水源地生态条件逐年恶化,或因地震等原因造成水源减少,保证率不达标,水源缺乏,取水点距离远、坡大,许多村庄饮水距离长达平距2km以上,高差平均在100m以上,有的村庄一年之中只有4个月有水源保证等,这些饮水不安全因素,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据调查,我县的水源保证率低、生活用量及用水不方便程度的农村人口为1.4196人,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23.66%,这部分人口在我县8个乡镇的农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农村饮水水量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水资源紧缺,有限的水资源难以开发利用,山区无骨干水源工程,另一方面,山高坡陡,居住分散,大多数村社均采用渠道引浅层地表水直接饮用,或直接饮用未经过处理的坝塘水,饮水不安全。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加大,加之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频繁等原因,原有的水源点出现枯竭或减少,导致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饮水困难人数增加,季节性缺水,冬春季尤为突出,生活用水量人平均为20--3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研策略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