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整治药品冒充非药品“沉疴”需下猛药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09-11-11浏览:2799下载202次收藏

整治药品冒充非药品“沉疴”需下猛药  
   当前非药品冒充药品现象,已经引起消费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随着全国专项整治活动的深入开展,一大批“李鬼”纷纷现形落马、查封下架,有力地维护了群众用药安全。但是,目前,药品冒充非药品现象已成“沉疴”,亟待“猛药”治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而目前市场上大量存在的这些“非药品”大多含有药品的成分,主要类型不外乎以下五种:一是名称与药品通用名称完全相同的食品、保健品、消毒产品及其它健康相关产品,例如有的冠以“甘草片”、健胃消食片、蜜炼川贝枇杷膏、各种维生素等名称;二是名称包含药品通用名称并明示有治疗效果的食品、保健品、消毒产品及其它健康相关产品;三是采用与药品通用名称同名或近音、谐音的产品名称。例如:“×××慢严舒柠好爽糖”;四是在其包装、标签、说明书上使用含有预防、治疗、诊断人体疾病等有关用语的食品、保健品、消毒产品及其它健康相关产品;五是新闻媒体进行疗效宣传的食品、保健品、消毒产品及其它健康相关产品。如“×××皮炎平软膏”,虽然披着“消毒品”的外衣,但其成分主治功能与“999皮炎平”无异,是典型的药品冒充非药品。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多以保健品、消毒品或化妆品等形式生产和销售;不同程度地添加了药品成分;在名称、成分、功能、适用人群等标识上仿照药品;在广告宣传和促销方面擅自夸大这些产品的适应症、功能主治或功效。由于这类产品中部分未经严格检验和审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极易发生药害事件,成为新的用药安全隐患。同时,这类产品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药品市场生产和流通秩序,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严重侵害,已经成为群众投诉的热点之一。  

药品冒充非药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规避国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整治药品冒充非药品“沉疴”需下猛药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