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提升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水平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09-10-27浏览:2381下载164次收藏

一、我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农业的弱势地位没有显著改变。尽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民利益也逐步得到重视,但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和二三产业相比,与占社会主体地位的城市居民相比,农业弱质、农民弱势的地位并没有实质性改变。2008年全市农发资金4500万元(含水利资金),农业资金只有2200万元(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除去中央、省有关政策配套,实际可用资金不多;每年农业招商引资也仅占全市新三资投资的2%,社会投入明显低于二、三产。  

(二)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农产品加工明显落后于生产发展,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加工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农业龙头企业深加工能力不强,在我市36家龙头企业中仅有6家深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体系薄弱,大多以鲜销为主且受市场影响较大。  

(三)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还不够大。我市虽有龙头企业3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但总体规模与群体规模均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全市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还不够,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业市场化等方面作用还很有限。有的合作社只是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争取政策扶持。  

(四)农业品牌的市场对接能力还有待提高。据统计,我市农业注册商标89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3件,省名牌产品2件。一些较好的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资源比如“达意”观赏鱼、“新当湖”蘑菇由于没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等区域品牌的交相呼应,又处于创立品牌初期,在省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不高。此外,由于缺少区域品牌的共享,生产者之间、企业之间以各自的小品牌在小市场相互竞争,品牌效应难显。  

(五)环境制约问题仍然突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企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资源,对农业环境构成威胁,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弱质地位仍未改变。从农业自身角度讲,在大农业内部建立循环机制是今后的方向,我市从整体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呈现散点式、零星化的发展,在理论指导、战略谋划、规划设计、技术支持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尚未建立起非常完善的体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转型发展的优势、潜力及思路  

——主要优势:首先是基础优势。我市素有“鱼米之乡”、“西瓜之乡”的美誉,种养业发达,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以及设施农业,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装备基础。其次是区位优势,我市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周围大城市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市场。再次是机制优势。我市已经完成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畜牧兽医体系改革,正逐步完善责任农艺师制度,这将为提高为农服务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我市“三位一体”农村合作经济也走在全省前列,为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提供了组织、金融等保障。  

——发展潜力:从资源要素看,随着近几年地力提升工程和标准农田建设,大幅度提高了农田经营效益和土地产出率。通过土地流转集聚成片土地,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从市场前景看,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已经涌现了一批有市场头脑的企业主和农产品营销人员,在稳固上海这个大市场的基础上,向浙中南的金华、温州等外来人口稠密地区辐射,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从农业产业看,食用菌、蔬菜(芦笋)等产业效益较高,发展潜力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提升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水平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